前言
本文写于2020年12月27日。当时仍在寻找的表达工具,现在暂定为了这个Blog。我要的不过是和人自由、安心地分享罢了。
正文
如今大部分的社交活动移到互联网之后,不相识的网友和现实中熟人社交的界限逐渐模糊。尤其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交软件都需要手机号注册,而手机号又需要身份证购买。近几年中国各项公民运动频发,加上2020年疫情肆虐正是考验政府管理能力之时,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发出。而中国政府对网络言论的严加控制,让中国的网络社交环境面临十面埋伏。
尤其是去年香港“返送中”示威运动爆发后,中国大陆网民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若言论显得脱离国家政党要求或批评政党做法,轻则禁言删号,重则拘留调查。扼杀自由言论、武力镇压异见是许多网友对这些做法造成后果的概括,今天我且不谈这一方面,而是单说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由于社交活动搬到网络,人与人的交流不再是一对一有特定的话题范围,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生活分享给所有网友。而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将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发布在社交网络上,让我们想想如果此时社交网络账号被平台删除,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豆瓣作为主要记录书籍、电影等文化活动足迹的社交媒体,大家将一年年的精神体验标记记录,也对感触至深的事物发表长文评论,一经抹去,便好像平民仅有的编年史被焚毁,心里被灼出个空洞。虽然精神体验给我们留下的记忆仍在,但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的名字,对一部电影写下的评论,我们之所以记录,便是寻求未来某时会让它们化作激发咒语,带我们回到记忆中被浓烟笼罩之地,回到那时我们的经历,我们的人生。而微博作为一个多领域的平台,更多人在上面无话不说,若账号遭删除,便是从嘴里一个字一个字把他们说过的话扣出。和朋友度过的开心时光,难过时自己的反思,升职时自己的喜悦,本想着通过文字回忆,但它们就此消失。
→关于微博审查制度,可以看看前微博审查员的工作记录。
与现实中熟人的社交必然涉及通讯软件。而中国的国民通信软件必然是微信。虽然以前不时传出有人因为在微信上发表某些敏感信息被公安机关带走的新闻,但最有力的例证便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之时,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几位医护工作者仅仅因为在微信群内发布提醒信息,便被公安机关调查。公权力对微信信息的监控行为不言而喻。
有人说哪有那么容易就被删号,只要守“规矩”就行。但我看过的新闻中,好几个豆瓣或微博账号被封的网友在香港示威运动之前并非是事事关注的“积极运动分子”,更不是关注量上万的“有影响人士”,只是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之后,自由、批判精神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在社会事件发生之后,有智识之人自然会利用便捷的社交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今天是香港”返送中“示威,批判政府应对新冠疫情不力,明天你就可能因为关注的书籍电影被禁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而惨遭同样的命运。因此我可以说所有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网络社交的安全性。
还有人说只要不那么依赖社交网络就行了呀,自己记日记,别在网络上随意发言不就行了。但根据我的经验,人是有分享的欲望的。网络上信息越积越多,若只是读取,从不发表意见、不分享,人人势必筑起自囚的城堡,岂不是倒退回中世纪。社交网络的另一方便之处便是刚刚提到的向所有人分享。比起向每一个朋友转发一个搞笑的狗狗视频,并附上”这狗子笑死我了“的评论,直接将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便省去了许多麻烦。
在中国网络社交环境日益恶化之时,还有哪些社交网络的可能性呢?
Blog。是的,请不要忘记在各大平台近乎垄断网络社交之前,个性、自由的互联网黄金时代是由一个个博客做注的。虽然受到大平台的挤压,但仍然有人坚持做优质独立的博客。例如城堡阅读、一天世界、阮一峰的网络日志、Daring Fireball等,仅举几例便可看出这仍是一个活跃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个人想搭建博客要求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既可以使用公用服务如Blogger,或者自己购买域名和服务器(技术要求稍高)。
Twitter/Facebook等国外平台。“既然国内环境恶化,那就转向国外平台好了。”这些平台确实对于言论并不太限制,但近日法国也试图通过国家整体安全法“Sécurité globale”,欲限制社交平台和媒体报道讨论公权部门“正当执法”时使用“正当手法”的合理性;令人担忧对自由言论的钳制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恶化。另外由于极右势力增强和政客煽动,国外一些网民对亚裔人并不友好,作为个人,可能更难去应对言语攻击和系统性的歧视。
语雀/Telegraph等在线文档分享。语雀其实更多的是笔记软件,只不过有在线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文章,Notion、Coda等在线笔记软件大多都拥有此类功能。另外Telegraph同样是文档分享,不过它可以让作者完全匿名。当然这一类工具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本质是个人文档或笔记,虽然可让他人在线查看,但分享多是链接,这就意味着需要在另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布这一链接,不然无人知道你的文档。
Mastodon,无商业“平台”概念的社交网络。这一工具我关注有一段时间了,它的长处在于保存数据的服务器可由个人搭建,然后各个服务器之间是共通的,这样就使得个人发表的文章数据仍在自己手上,同时又让所有人可见。这似乎是个非常好的微博替代工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搭建服务器,而加入别人的公共服务器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过好在它有方便的数据导出和迁移功能。它暂时是我觉得相对开放、数据可控的社交平台,但我个人仍未加入,观望它之后的发展。
Telegram/Signal等端到端加密的通讯软件。
网络社交工具不断出现,意味着现有的工具远不令人满意。对于想记录生活,分享见解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总是诚惶诚恐。但无论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工具,我想提出两点建议:
做好备份工作。虽然在平台上发表文章很方便,但若想日后能保有过去的记忆,最好利用工具做好备份,传至云端。例如:
尽量选择加密、不被监控的通讯软件。首推Signal(国内至2020.12.26可正常通讯),Telegram(需国外网络条件)。我知道这在微信统治的中国听起来像是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缺乏可操作性。但如果想和朋友讨论议题时不再自我审查,或者只是为了自身隐私数据考虑,我都建议你和身边好朋友约好一起用这些工具进行沟通。
我到现在还没有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活跃的原因,除了上述对数据突然丢失的恐惧,还有对网络社交自身的顾虑。我看过很多人,确实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搬到了网络上。无论是和熟人的聊天记录截屏,还是个人心情最隐秘的角落,在我一个外人看来,这些信息太过私密,发布在网上让大家看到真的合适吗?这些做法与我心中的网络社交相差甚远,我也一直思索我们在网上分享时究竟需要抱持怎样的原则,于是在无法安定的犹豫中,我成了从不“坦白”的人。除了和为数不多的朋友交换信息,太多一闪而逝的念头、机灵和感受过的精神体验都收在心里。我也说过,人都是有分享欲的,我也无数次想展示我自己,我忍住的原因,或许仍在等一个理想的工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