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论是谁的自己骄傲
《回归故里》必定是我今年的推荐书籍,不仅因为作者与我的相似性——都出身工人阶级,受过大学教育,都是同性恋,也因为作者毫不掩饰的反思自省态度。
受教育的他觉得与父母的想法南辕北辙,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他甚至鄙夷起了他们的狭隘和市侩。但他自称「左翼」,为工人阶级发声,何以对父母又是不屑的态度呢?他剖析自身:我在与父母划立界限中是否感受到「跨越阶级、自学成才」的自我满足呢?剥除工作内容,在本质上我不是仍做着工人阶级的工作吗?
他在十几岁时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社会和家庭中常见的羞辱和嘲笑使他隐藏自身,只想远离父母和小镇,到大城市巴黎感受更开放的气氛。他一直怀着「我父亲不接受我」的看法,长时间与家里断了联系,他反思:我是否利用了「我是同性恋」这一方便的借口,来阻止自己走出和解的一步,来逃避自己的恐惧呢?
作者从自身的行为出发,探索内心真正的意图和心理,坦诚的程度,令人敬佩。对这本书最好的赞美或许不是一篇书评,而是以作者为榜样,剖析自身,更好地认识自己。现在正是「骄傲月」,深入了解自己来自何处,性与爱情为何,才能真正成为自我,为无论是谁的自我而骄傲吧。
生育
我是独生子,但我是母亲肚子里第二个胎儿。母亲约二十岁时便怀孕,谁知父亲谎报了年龄,说着比自己大两岁的男人反倒比自己小两岁,男方不到结婚年龄,还未结婚便生下小孩恐没有保障。此时母亲又发急病,六月余的胎儿终没见过世界一面。
年纪轻轻便疾病缠身,又打过胎,恐怕难怀二胎,婆家因这样的理由反对父亲与母亲的婚事。父亲坚持,两人最终结婚,我也成功见了世面。
最近几年更常见到刚生育的女性发声,多是陈述生产时的疼痛与并发症。另外还看了一个女性自怀孕起每月记录自己身体变化的视频,始知生育繁衍这一被视作「人类延续天经地义的事」,其实是女性身体承担了苦果。历史上少有这样的记述,一是男性难以体会,二是女性也把生育作为平常接受下来。现在对身体政治关注愈多,或许是反思人类繁衍之前提与代价的时机。
身为同性恋,我要想生育小孩势必不能走「寻常路」。但我更关心,该怎样教育小孩?我喜欢小孩,一岁婴孩的脆弱与原始;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时的小心翼翼;小学生的童言童语与十万个问题,我都喜欢。但面对小孩,我也时常不知所措。在街上经常能听见大人教育小孩的话语,有时是轻言细语讲讲道理;有时是提高音量,威慑服人;有时面对哭泣,是拍打与吵骂。我时常想把哭泣的孩子拥在怀里,但他们终究不是我需要朝夕相处,照顾屎尿鼻涕的小孩,我永远无法知道应该怎样面对他们。同样,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善良、尊重、自由不是口号、戴眼镜有多不方便、宽容……
工作
我突然对父亲敬佩了起来。上班之后,随时吩咐来的工作,除了体力的消耗,更是精神上时刻的重压。有时一周工作两天不到,就感到坚持不下去,只想第二天睡到昏天黑地,管他妈什么工作。
我父亲是起重机驾驶员,上班时间早,夏季五点就要上工,冬天最迟不过七点,有时夜晚也加班,周末节假日无休。他爱喝酒,有时在外吃饭一两点才回家休息。但他第二天仍能去上班,从没听他说过工作迟到,更没听他抱怨过。一直以来,我只是觉得无论寒冬酷暑,他都起早上班,实是辛苦。直到自己开始工作,才真正意识到,他不仅扛下了肉体的痛苦,想必也忍耐着精神疲惫。我俩话总是不多,话题更不深入,谈到战争和家国,我总是提高音量驳斥他从电视新闻上听闻的观点。此时,我只想和他心平气和地回忆半生的工作心态,他从未说出的疲惫。
男人女人
亲戚吵架时脱口而出:“我娶你来不就是洗衣做饭的吗!”
母亲也无怨无悔地做了许多年饭,洗着全家人的衣服。因为被叫做「假女」,我很早知道什么是女人样,男人又是什么样。「有毒的男性气质」和「刻板印象」都不去谈,只想活个「人样」,男女真的无所谓了。
性别、性取向探索
儿时穿过高跟鞋,用床单做长裙,翘兰花指,现在想来,只是孩童对一切最自然的好奇。在听过一声声「假女」「像个女孩子一样」「生了个女孩子」之后,我不知从什么时候也就只是好奇化妆品,不再亲手摆弄;也在削水果拿东西时,马上纠正下意识的兰花指。
儿时在老家,同龄的朋友只有女孩子。于是自然地和最好的朋友说着当时理解的爱,还将「我爱你,一生一世」写进密码本里,各自签名。上小学后,与童年的玩伴分开,又有新的同学和邻居。那时已经学会不轻易说爱,只是每天都玩在一起,自然地亲近。女同学和其他人玩冷落了我,也嫉妒过。还有玩得最好的一位男同学,只是玩,打乒乓,做同桌,毕业的暑假大吵一架,遂失去联系。
初中时收到一封情书,一次表白,虚荣心得到满足。现在想来,两次都没有清楚接受的原因,除了害怕,或许也觉得没到爱的程度,不过14岁的我想着什么,也无法重温了。与两位男同学是好朋友。一位抽离,忽冷忽热,和他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后也吵架,到毕业没再说话。另一位很照顾我,怀念将头枕在他肩膀,边看天空边走路。当时没人觉得不妥,是好朋友的行为。初中毕业后分开,再没见面。
高中时一位好友向我袒露喜欢的男生,讲他们在一起做过的亲密事,讲相思的痛苦。这算是我同性恋经验的启蒙。高中时同性恋、搞基的话语被公开讲述,我默默体认,开始打量男生,在网络上发现了BL小说。大部分的时间里,并不考虑爱恋的话题。读书,上学,自有高中的烦恼。
上大学后,军训里「娘娘腔」「gay」被公开嘲笑和辱骂,我知道绝不能显露出女性的作态和对同性的爱慕。在看过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合作的电影后,突然被爱恋的渴望攫住,渴望与男生的爱。在不想用交友软件的懒惰和害怕里,开始看起了同性题材的电影。在许许多多的爱上直男不得的悲剧;两情相悦的甜蜜故事;挣扎试探的同性恋爱苦局;性工作者和性购买者的生情;同性恋权力斗争历史;艾滋肆虐年代的抗争和爱情等主题的洗礼后,我认定了自己是同性恋,或者说我向自己肯定,我是同性恋。这期间耳边始终充斥着「那个死Gay」「同性恋就该全部拿去阉割」的话语,在害怕又自我肯定中,我开始寻找同性恋的历史来证明自身。从《会饮篇》中讨论男童之爱,到《中国古代同性恋图考》《欧洲同性恋史》和《掩饰》,身为同性恋的羞耻逐渐被剥除,我开始想出柜,想表明身份,不想再掩饰。
从我的成长经历反思,喜欢女生更像是「天性」,那是一种耳濡目染下,自然想去模仿和自我幻想的爱恋。喜欢男生是「偶然」,是内心不自然地想对路过的男生偷看一眼,是存在朋友的真实例子才感到力量,是偷偷看「被禁」的历史书才知道有同类从而接受下来的爱恋。如果没有偶然和刻意,或许我也自然地与一位女子相爱,为心底不时冒出的莫名悸动而辗转反侧但也最终睡去。
爱情
爱让人心神不宁,担惊受怕,爱让人考虑他人胜过自己,爱让人沉默不语,彻夜谈话,爱让人变回小孩子,未知脆弱地面对世界。
爱其实是找到自己,知道自己需要被爱着,知道自己需要付出爱,知道自己想怎样被爱着而不再怕这阔大的世界,知道可以不仅仅爱一个人而是爱人人。但我怎么可能对爱情知道一星半点呢?这奇妙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对自己所为何人似乎清晰了一些,对所求何物仍然懵懂。这无限扩大的宇宙中孑孑的一身,该如何行走坐卧,我仍然睁着呆望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