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天使在美国

I bless you, more life!

上一篇文章比较事务性,在这一篇译后记里我要好好称赞一下英国国家剧院2017年排演的这一版《天使在美国》。

我对这部戏的期待有种“物以稀为贵”的感觉。最先是看到这部戏高居同性题材影片前列,电影网站上的资源并不完整,从第一部分第三场开始——我发觉剧情交代不完整才反应过来。但从我那时看的20分钟,我就被震撼到了。

我几乎没有看过戏剧,甚至《tick...tick...boom》都不算是戏剧。因此当我看到这部戏有我熟悉的演员Russell Tovey,还有可旋转的舞台时,我对整部戏的兴趣瞬间激增。于是遍寻网络,找到了磁力链接,但下载速度极其缓慢。我第一次看到这部戏到我完整看完这部戏之间,几乎隔了3个月。等待撩拨着我的期待。

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整部戏分两部分,每部分都有三场,总计近8个小时时长。我用了近一周时间才全部看完,但每天不得不暂停之时,都依依不舍,期待明天的空闲时间故事会怎样发展。看到结尾之时,普莱尔说出:“我祝福你,更多生机!”(I bless you, more life!)我心潮澎湃,连声赞叹,想着是否有翻译的可能。这当然只是个念头,一是时间非常长,翻译必定花费大量时间;二是剧中提到圣经故事、摩门故事、流行文化等众多事典,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我还是找了原剧本来读,下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翻译一些当下脑子里蹦出的句子。由于先看了剧场版,后看剧本,人物对话部分我总是回忆起演员的表演,一方面再次赞叹几位演员的精湛表演,另一方面也惊讶于剧本的完整生动。读完整本剧本,我下定决心翻译视频字幕,当时是8月7日。

关于2017年版的这部戏,我想说几点:

舞台设计

整个舞台可以旋转、推移,因此场景变换极为自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舞台设计也暗合了圣经经典中的复生概念、日常生活的繁忙重复(We are just spinning around.)。舞台设计师是Ian MacNeil。

演员

演员尤其值得说道:

Nathan Lane,饰演罗伊·科恩。他在1996年出演过同性题材喜剧The Birdcage,饰演一个大胆张扬的同性恋舞台表演者;而在《天使在美国》中则饰演一个一生生活在柜中,蔑视同性恋的人,可谓两级反差。又及在第一部分第一场,罗伊·科恩说道“百老汇的戏剧La Cage精彩绝伦”,也可看作一个故意或奇妙的巧合。

Andrew Garfield,饰演普莱尔·沃尔特。风头正盛的演员,在2017年的这部戏中就已经显出成熟的表演。

Russell Tovey,饰演乔·皮特。在看这部戏之前,我唯一了解的演员。近年看过他出演的The PassingYears and Years,都非常精彩,原来在2017年就已经这样优秀,更喜欢他了。

Denise Gough,饰演哈珀。在乔向她讲述雅各布和天使搏斗故事时,她全身颤抖和极力压抑的哭泣,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James McArdle,饰演路易斯。英国人,看采访有很重的英国腔,但是在剧里完全没有流露,相当厉害。

Nathan Stewart-Jarrett,饰演贝利兹。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在和路易斯争吵自由和种族主义场景,可谓精彩至极。

Amanda Lawrence,饰演天使。强劲的能量。

Susan Brown,饰演汉娜·皮特,即乔的妈妈。在刚到布鲁克林向路边女人问路场景,她的气场展露无遗。

以上提到的只是他们的主要角色,这部剧本以及这场戏故意设计将所有角色都由这8位演员饰演,一人分饰多角,能把每个人物演活,完成这样的设定,足以证明他们都是极好的演员。

天使在美国

这部剧叫做Angels in America,其实可以作两解,一是指在美国(in America)的天使,二是天使在美国(are in Amercia)这一状态,我想它的意思将始终保持开放。这部剧聚焦美国,出场的天使也是美洲大陆权天使(Continental principality of America)。但路易斯曾说过,美国没有精神过去,没有种族过去,没有上帝,没有天使,只有政治。即使天使是真的,她们只是不停地做爱,不能创造,反对前进,恐怕也不是我们愿意高声赞美的天使。

我们既可以将“天使在美国”看作对美国保守势力、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暴露(call out),也可看作接受美国没有天使,或说圣经天使并不完美的事实,并在现实和想象中构建天使,让美国成为天使栖息地的呼吁。

宗教

剧中犹太教、圣经故事、摩门教都是重要的部分,这既与剧作者个人的背景有关,更可看作犹太教随时间的演变和发展。整部剧对宗教的态度也保持开放。一方面,揭露了上帝抛弃天使,制造混乱和分裂只为有趣;天使愚蠢无创造力;摩门教的严格教义和摩门教徒的内心挣扎。另一方面普莱尔虽然拒斥了先知身份,谴责上帝的出走,打败了天使,但他仍然渴望着贝塞斯达天使喷泉的再次喷涌,这既是象征意义上的,也显示出对宗教经典的接纳。

政治—改革

“在美国,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政治问题。”这是很好用的一句话,因为它把所有的期待和解决方法都放在政治上面,我们将所有的问题都怪罪到政治人物身上,或者政治制度上面。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改革(Perestroika),像苏联那样。我们可以说改革有效,因为冷战的隔绝局面被打破,东欧各国寻求新的独立发展,但根深蒂固的民族和经济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政治似乎也不是万能的解药。

黑人—犹太人—同性恋

美国的种族问题是政治问题吗?二者联系牵扯太过紧密,你很难分开两者说清楚。而在少数族裔内部,黑人和犹太人的政治领袖和公众人物,经常利用人民的种族情绪,相互蔑视、诋毁、仇恨。要是少数族裔再加上少数性别身份的同性恋,那又有新一层的蔑视、仇恨情绪。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谈论标签,像路易斯一样谈论概念上的黑人、犹太人、同性恋、摩门教徒……很少看见真正的人(people)。

交融—发展

普莱尔拒斥天使的启示和先知的身份是坚定决绝的,因为反对移动(anti-migration),保持静止(stay still)不是人类,不是生物之所是。我们交融(intermingle),破坏,向前,发展。如果运动得太快,我们可以改变,改革。当然不是像第二部分开场时,世界上最老的共产党员一样,等待如列宁-马克思主义一般的理论再前进,我们不断向前,混乱地发展(progress)。

写在最后

这部戏的体量意味着它包含的议题非常丰富,还有演员、舞台、灯光、音效整体的配合,我无法完全传达我对这部戏的喜欢,只能说我在翻译时看了每一场不下4遍,每一次都能被新的细节打动,它带给我无尽的享受。

整个字幕翻译耗时逾两个月,正是我来到风城,开始工作之时。工作和现实的残酷真实让我难以适应,沉浸在8小时长的翻译文本中,对我是一种逃避和慰藉。如剧本副标题所言,一部幻想曲(fantasia)。这部剧替我说了很多的愿望和渴望,more life,interconnectivity。希望更多人能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