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是一种展演的效应

Gender Trouble - Judith Butler

本文是读巴特勒《性别麻烦》的第二部分笔记。(第一部分

  • 作为女性主义根基的主体(subject)“女性”(woman)被建构成一个统一的、代表性的身份,而在这建构过程中其实就将差异巨大(discursive)的个人抹除,甚至排除了很多人,而这与女性主义目标中的“将女性从压迫中解放”其实背道而驰。

  • 另外,女性主义同样建基其上的认为有一个单一的,可辨认的男权统治(patriacrchy)也是建构的结果,没有考虑不同地区、文化、种族等的情况,将压迫统治的情况一概而论。

  • 女性主义主体的身份(identity)不应成为女性主义政治的基础,如果在这个基础建立时主体的权力通常被掩盖。

几种女性主义

结构主义:

  • 波伏娃: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rather becomes one. 波伏娃将男性主导,女性身份被压制、被指定、被规训的父权制结构暴露。

  • 露丝·伊利格瑞:woman does not have a sex. 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结构为区别他人制造了 man 与 the other,作为 the other 的女性没有独立的身份特性,而是用 man 属性的反面、补集、不同来指定,女性身份被消解,始终受父权统治。

后结构主义:

  • 拉康:性是欲望的禁止(prohibition)和对失去的悲伤(melancholy of loss)。但欲望和对欲望的压制只是为巩固司法结构的生产,欲望被建构和禁止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象征行为,司法模式在其中施行其权力并巩固自身。

  • 认为有性别概念出现之前的原始状态(pre-order, primitive, pure)。

生理科学主义:

  • 以男女生理上的不同,认为性别存在。

  • 寻找决定男女性别的基因。

它们中即使指出了性别并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结构下压迫性权力和政治的建构,但话语体系最终仍困于男权框架内,无论是让女性获得男性一样的意义主体地位;或回到性别之前的原始状态(这一“原始状态”的定义和找回无法脱离男权话语结构);或推崇被边缘的,之前不被社会看见的主体,如同性恋、跨性别者(但边缘主体被言说的空间其实被异性恋主导话语规定,被强加异性恋主导的话语)。


巴特勒定义的性别(gender),是通过身体的表面,反复展演的行为、姿态等产生的效应(effect)。

...acts, gestures and desire produce the effect of an internal core or substance, but produce this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through the play of signifying absenses that suggest, but never reveal,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identity as a cause. Such acts, gestures, enactments, generally construed, are performative in the sense that the essence or identity that they otherwise purport to express are fabrications manufactured and sustained through corporeal signs and other discursive means.

每一个字都很重要。通过身体的表面,强调物质性的身体是性别身份和欲望的容器和媒介,“表面”对应性别的“performativity”,向外界的展演,“反复展演”凸出“performativity”与“performance”不同,表演(performance)可以是随机偶然的行为(act),并且带有主体的强烈目的性(演员知道想要表演什么),与“展演”涉及的,依靠社会进行意义指定和交换不同;行为产生的效应,最终指出,性别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流动和变换,在主体的展演(受到社会已经形成的意义模型影响)和社会不断对话中(社会意义模型也在不断变化),性别是当时当刻的效应。

  • 前面提到的,女性主义的主体——女性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巴特勒认为,既然女性或性别概念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在追求权益和改革时,不应先被界定主体限制,而是确定目标,让不断加入的行动者一起努力。

  • 同性恋当中将男同性恋者划分为“母”和“公”,将女同性恋者划分为“T”和“P”(butch/femme)等,以及变装行为(drag),许多人批评这是将规范性的性别划分沿用到酷儿群体,固化压迫性。但不同于异性主导结构的性取向,变装中身体表面的特征、表演者自身的性别、表演的性别行为的错位,这些都扰乱了异性主导结构下的意义系统,将会更新我们的认知。

  • 书的最后,巴特勒给男女分类的、固定的、“自然的”性别概念带来的麻烦,想引向一种新的政治,不再从固定身份主体利益出发的政治(因为主体身份在不断流动变化),而是颠覆统治的、规训的、压迫的规范性权力的政治。